
期刊简介
《转化医学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国内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性期刊(CN 10-1042/R,ISSN 2095-3097),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刊。本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主办,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任主任委员,海军总医院钱阳明院长担任本刊主编,采用同行评议评审论文,面向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等收录;获中国期刊方阵军队双效科技期刊。
办刊宗旨:遵循国家和军队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适时追踪医学热点,着重介绍转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突出反映基础医学、药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以提高军地伤病员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水平为目的。
稿件录用范围主要为:着眼当前基础医学和临床技术的发展,研究新条件下转化医学建设的理论,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具体包括:基础-临床-预防转化整合;临床-康复-预防转化整合;药学-临床-预防转化整合;军事医学的应用;中医-西医相互转化整合等。
湿气缠身?中医教你如何科学祛湿
时间:2025-05-22 11:52:27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来身边总有人抱怨“身体像泡在水里”?明明没感冒却头昏脑涨,肚子总像塞了团湿棉花,连舌头都像刷了层白腻子。这可不是矫情,中医说的“脾湿”正在悄悄缠上现代人——就像梅雨季的墙壁会渗水,我们的内脏也会被湿气渗透。
湿气就像厨房垃圾,堆积多了自然发霉变质。那些整天坐在空调房里点外卖的上班族,最爱喝的冰奶茶还没咽下去,脾胃就已经在打哆嗦。你知道吗?贪凉就像给身体装了个制冷机,直接把脾胃的“小太阳”浇灭了,这时候湿气就大摇大摆住进身体里。更别说那些天天焦虑到失眠的人,脑子转得越快,脾胃越像被拧紧的水龙头,连正常代谢都卡壳了。
身体报警器最诚实。当湿气把脾胃包裹得像粽子,最先抗议的就是消化系统——看见红烧肉就反胃,吃碗白粥都胀气,大便黏马桶冲三次都冲不干净。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健康人的舌头像新鲜草莓,脾湿的人舌头活像发了霉的草莓蛋糕,那层白腻舌苔就是湿气留下的罪证。要是发展到四肢像灌了铅,说明湿气已经顺着经络漫延到全身了。
祛湿其实是场系统升级。先说吃这件事,广东人煲汤的智慧真该学学。把薏米红豆这对黄金搭档煮成糖水,比喝冰可乐管用多了,记得要用高压锅把薏米炖开花,这样祛湿成分才能释放出来。夏天凉拌黄瓜别只知道放蒜末,加点陈皮丝既能中和寒性又能理气,这个搭配就像给肠胃装了台除湿机。要特别提醒爱喝粥的朋友,大米自带湿气属性,换成糙米或小米才能真正养胃。
运动要像煲汤讲究火候。大汗淋漓的健身操反会耗气,气虚体质的人更适合“微风拂面”式的活动。每天饭后靠墙站十分钟,想象自己像棵树把湿气从脚底排出去;周末去公园走鹅卵石路,脚底穴位被刺激时会激活全身的排水系统。有个秘诀是边散步边揉腹,顺时针画圈就像给肠胃做按摩,能听见肚子里咕噜咕噜的水声就是见效了。
中药调理要分清体质。痰湿重的朋友可以试试茯苓饼当下午茶,这味药食同源的宝贝就像天然干燥剂。容易水肿的人煮汤时放几片冬瓜皮,利尿效果堪比天然利尿片。要是总感觉气短乏力,黄芪小米粥就是移动充电宝,配上三颗去核红枣,补气力度直接翻倍。需要提醒的是,用药材前要辨清自己是“水龙头漏水”(气虚)还是“下水道堵塞”(痰湿),千万别把茯苓和黄芪乱搭配。
藏在生活中的祛湿开关。空调房里放条薄毯盖住腹部,相当于给脾胃穿件软猬甲;每晚九点用生姜水泡脚,水位要没过三阴交穴位(脚踝上方四指处),水凉了续热水的过程就像给身体做梯度升温。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情绪管理,焦虑时做深呼吸想象把湿气呼出体外,这招比吃保健品管用——实验证明持续压力会让肠道通透性增加,简直是为湿气打开方便之门。
下次看到镜子里浮肿的脸庞别急着买瘦脸霜,给脾胃做个深度SPA才是治本之道。毕竟,身体这台精密仪器需要的不是粗暴除湿,而是重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你学会用喝热茶的耐心对待身体,那些黏腻沉重的感觉自然会像晨雾遇见朝阳,不知不觉消散在温暖的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