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转化医学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国内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性期刊(CN 10-1042/R,ISSN 2095-3097),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刊。本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主办,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任主任委员,海军总医院钱阳明院长担任本刊主编,采用同行评议评审论文,面向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等收录;获中国期刊方阵军队双效科技期刊。
办刊宗旨:遵循国家和军队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适时追踪医学热点,着重介绍转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突出反映基础医学、药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以提高军地伤病员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水平为目的。
稿件录用范围主要为:着眼当前基础医学和临床技术的发展,研究新条件下转化医学建设的理论,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具体包括:基础-临床-预防转化整合;临床-康复-预防转化整合;药学-临床-预防转化整合;军事医学的应用;中医-西医相互转化整合等。
中医术语英译挑战与策略
时间:2025-07-24 17:19:53
术语翻译陷阱:跨语境语义的精准性挑战
在中医论文的英语写作中,术语翻译的非对称性常导致核心概念失真。以“气”为例,若直接译为“air”或“energy”,可能弱化其作为生命动力源的内涵。建议采用音译“Qi”并辅以功能化解释,如“a dynamic force regulating physiological balance”。类似地,“经络”若译为“merians”需补充其与血管、神经的差异,强调其作为“生物信息传导网络”的特性。对于“阴阳”,需避免简化为“opposite forces”,而应描述为“interdependent elements maintaining homeostasis”,引用《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哲学根基。
文化差异鸿沟:从理论体系到科学逻辑的转译困境
中医理论根植于东方哲学,与西方生物医学范式存在结构性差异。例如,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若仅描述为“调节皮质醇水平”或“促进脑内啡肽释放”,可能忽略“经气至病所”的整体观。需通过类比强化理解:将“感传作用”比喻为“生物电流在特定回路中的定向激活”,并引用《灵枢》中“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的操作原则。同时,需辨析“穴位”与“反应点”的功能差异,例如临床实践中病变相关穴位的电阻显著降低现象,可作为实证支撑。
国际期刊适配性:规范与创新的平衡策略
以《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为例,该刊要求研究兼具传统理论深度与现代科学验证。在探讨针灸镇痛机制时,需整合神经生理学(如疼痛信号抑制系统激活)与内分泌学(如皮质醇与白细胞介素调节)的多维度证据。数据呈现上,可采用“分子-细胞-整体”三层框架:例如将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比作“人体自备的镇痛药库”,而针灸刺激则是“开启药库的密钥”。此外,需注重期刊格式偏好,如病例讨论需包含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学诊断的对照。
语言风格陷阱:从直译误区到学术表达的精准化
非母语研究者易陷入“中式英语”陷阱,例如将“清热解毒”直译为“clear heat and detoxify”,而忽略其抗炎与免疫调节的现代内涵。建议采用复合译法:“heat-clearing and detoxifying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functions)”。对于机制描述,需区分相关性(correlation)与因果性(causation):例如“针灸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慢性疼痛”中的“可能”需保留,以符合国际期刊对推论严谨性的要求。
解决方案框架:构建跨学科写作协作模式
1.术语标准化工具:建立中医核心术语双语数据库,参考WHO国际标准术语与期刊已发表文献的用词习惯。
2.文化转译模版:设计“理论-机制-案例”三段式段落结构,例如先阐释“经络气机”的传统概念,再关联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最后以临床试验数据佐证。
3.预审反馈机制:邀请母语为英语的中医学者进行逻辑流检查,重点修正因果链断裂或隐喻过度模糊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