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转化医学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国内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性期刊(CN 10-1042/R,ISSN 2095-3097),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刊。本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主办,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任主任委员,海军总医院钱阳明院长担任本刊主编,采用同行评议评审论文,面向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等收录;获中国期刊方阵军队双效科技期刊。
办刊宗旨:遵循国家和军队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适时追踪医学热点,着重介绍转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突出反映基础医学、药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以提高军地伤病员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水平为目的。
稿件录用范围主要为:着眼当前基础医学和临床技术的发展,研究新条件下转化医学建设的理论,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具体包括:基础-临床-预防转化整合;临床-康复-预防转化整合;药学-临床-预防转化整合;军事医学的应用;中医-西医相互转化整合等。
三七PK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如何选
时间:2025-08-07 15:50:26
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三七和阿司匹林均被认为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两者的机制、适用范围及临床价值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科学地选择用药方案。
三七的抗血小板机制:多靶点调节血管与血液
三七作为传统中药,其抗血小板作用主要通过综合调节血管功能实现。它含有的三七皂苷和三七甙能增强血管壁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异常黏附。这一过程类似于加固水管内壁,使水流(血液)更顺畅,减少杂质(血小板)挂壁堆积。此外,三七还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来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值得注意的是,三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过活血化瘀预防血栓,又能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加凝血酶活性实现止血。这种特性使其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化瘀止血"的典型代表。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精准阻断血小板活化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西药,其机制高度特异。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酶(COX-1),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A2——这是血小板聚集的关键信号分子。这一过程如同在电路板上切断特定导线,直接阻止血小板"抱团"形成血栓。研究显示,单次低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持续抑制血小板功能5-7天,直至新血小板生成。这种强效且持久的抗凝作用,使其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一线预防药物。但需注意,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可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对消化道黏膜影响显著。
关键差异:从作用靶点到临床定位
从作用层面看,三七更偏向整体调理,如同改善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阿司匹林则像在关键路口设置路障,针对性阻断血栓形成路径。具体差异体现在三方面:
1.作用靶点:三七作用于血管内皮和血液流变学,阿司匹林直接靶向血小板内的环氧酶。
2.起效速度:阿司匹林口服后15-30分钟即可抑制血小板,三七需连续服用数日才能显现效果。
3.适应症范围:三七适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气血失调病症;阿司匹林则明确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
临床选择:互补而非替代
现有证据表明,三七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的核心原因在于抗血小板强度的差异。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冠脉支架术后),阿司匹林的强效抗凝不可替代;而三七更适合作为辅助调理或低风险人群的预防选择。此外,三七的止血功能可能抵消其抗凝作用,这在需要持续抗血小板的治疗中可能产生矛盾。从安全角度看,阿司匹林存在明确的禁忌症(如活动性溃疡、哮喘等),而三七除孕妇慎用外,禁忌相对较少。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整合应用
在循证医学框架下,两者可形成互补。例如,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在医生监督下联用三七可能减轻出血风险,同时通过其抗炎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研究还发现,三七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弥补阿司匹林单纯抗血小板的局限性。但必须强调,任何联合用药都需严格评估个体风险,尤其避免手术前后等关键时段的用药冲突。
从传统智慧到现代药理学,三七与阿司匹林代表了两种医学体系对抗血小板问题的不同思路。理解这些差异,既能避免盲目替代带来的风险,也能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对于普通人群,最理性的做法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健康状况权衡使用——毕竟,药物本身并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是否"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