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转化医学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国内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性期刊(CN 10-1042/R,ISSN 2095-3097),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刊。本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主办,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任主任委员,海军总医院钱阳明院长担任本刊主编,采用同行评议评审论文,面向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等收录;获中国期刊方阵军队双效科技期刊。
办刊宗旨:遵循国家和军队出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适时追踪医学热点,着重介绍转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突出反映基础医学、药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以提高军地伤病员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水平为目的。
稿件录用范围主要为:着眼当前基础医学和临床技术的发展,研究新条件下转化医学建设的理论,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具体包括:基础-临床-预防转化整合;临床-康复-预防转化整合;药学-临床-预防转化整合;军事医学的应用;中医-西医相互转化整合等。
阿司匹林:百年药片的传奇之旅
时间:2025-08-20 10:29:26
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实验室里改写了人类医药史。当他将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化学修饰时,这个后来被称为"世纪之药"的白色结晶粉末,即将开启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旅程。
柳树皮里的古老智慧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医书《埃伯斯纸草卷》就记载了柳树皮退烧的秘方。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用柳叶茶缓解产妇疼痛,这种传统疗法在欧亚大陆流传了数千年。直到1828年,法国药师亨利·勒鲁终于从柳树皮中分离出黄色晶体水杨苷——这是现代药理学首次揭开古老疗法的化学面纱。
19世纪末的欧洲,风湿病患者每天要吞下相当于6-8克水杨酸钠的药剂,这相当于直接咀嚼两大把柳树皮。强烈的胃部刺激让许多患者宁可忍受关节疼痛,直到霍夫曼为父亲改良出乙酰水杨酸。这个在显微镜下像冰糖晶体的化合物,就是后来拜耳公司命名的"阿司匹林"(Aspirin),其中"A"代表乙酰基,"spir"取自绣线菊的拉丁名。
战争催生的万能药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司匹林随着德军医疗包席卷欧洲战场。士兵们发现它不仅能让伤口消肿止痛,还能退烧、缓解头痛,战地医院每天要消耗近30万片。当时《英国医学杂志》形容它"像战场上的白衣天使",而普通家庭主妇则把它和食盐、白糖并列为厨房三大必需品。
20世纪中叶,美国人均年消耗阿司匹林达200片。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家庭药箱里常备着两整瓶药片。当约翰·文在1956年发现其抗血小板作用时,医生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老药"——原来它不仅能治头痛,还能预防比头痛危险万倍的心肌梗死。
血管里的微型清道夫
想象血管内壁如同铺满瓷砖的隧道,当胆固醇斑块使"瓷砖"出现裂缝时,血小板就像紧急维修工般聚集修补。但过度聚集会形成血栓,就像在血管里突然筑起水坝。阿司匹林能永久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相当于给这些"维修工"戴上特制手套,使它们失去部分粘附能力。
临床数据显示,每日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约1/4片标准剂量),能使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5%。这个保护效果相当于在每100位服药者中,每年避免2-3人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患者,这种保护作用更为显著,就像为脆弱的血管网穿上隐形防弹衣。
跨越世纪的剂量之谜
现代药理学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镇痛需要300-900mg剂量,而抗血栓仅需75mg。这就像用不同音量收听收音机——大剂量是"调大音量"阻断全身的前列腺素合成来退烧止痛,小剂量则是"精准调频"只抑制血小板功能。科学家用"高剂量治标,低剂量治本"来概括这种双重特性。
但这座药学里程碑也面临着新挑战。202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对于心血管低风险人群,长期服用可能带来消化道出血风险。这提醒我们,即便像阿司匹林这样历经沧桑的药物,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使用,就像老园丁会根据不同植物特性来调整浇水量。
从帕台农神庙旁的柳树林到现代药房的货架,阿司匹林的故事折射出人类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当我们在晨光中吞下那枚白色药片时,或许会想起希波克拉底的箴言:"药物不过是带着化学公式的古老智慧。"这个百年分子仍在继续书写传奇,就像它抑制的血小板般,不断为人类健康筑起新的防线。